或許是因為疫情帶來的封閉感,讓我們對詩和遠方更加向往。茶馬古道是茶的詩與遠方,它是茶遠行之路,更是茶文化鮮活流淌的河。眾多支岔構成了它的豐富,綿延不息構成了它的深厚,當代人的不斷回望與凝視讓它終于浮現成為顯學。從今天開始,讓我們一起用文字重走這茶馬古道吧。
無論是馬幫、商人也好,僧人、旅客也罷,對茶馬古道而言都已成為匆匆過客。這條曾經串聯起大半個亞洲大陸的古道,隨著現代交通的快速發(fā)展,已經隱退出歷史舞臺。但茶馬古道依然鮮活地活著,以一個龐大的文化系統的姿態(tài)。這文化系統由許多段古道的遺跡和一個個古鎮(zhèn)、村落組成,更有融入到沿線各民族骨子里的文明印記。它們任由上千年的時光自然雕刻而成的……
云南:一面是邊疆,一面是前沿
典籍里的云南,在中原王朝的眼里總是偏遠的蠻荒之地。即便是到明王朝時期,中原、江南人的認識中,云南仍是遙不可及。偏遠的云南,實際上既是邊疆的,又是前沿的。相對內地來說,作為邊疆垂地的云南的確偏遠,偏遠到直到漢武帝時,云南才開始進入中原王朝的視線。但這只是地理上的偏遠,盡管所處區(qū)域山河縱橫,給交通往來帶來諸多不便,但云南從未夜郎自大,眼界是開闊的。因為相對南亞、東南亞文化板塊,云南又是中國的西南前沿地區(qū)。
“茶馬古道”這個中國人視覺下命名的新生詞匯,從命名至今不過短短25年;從發(fā)現到命名再到現在的耳熟能詳,乃至成為云南的一大文化符號。我們說茶馬古道,說的不只是一條單純意義上的道路,而是指一個龐大的古代交通網絡,這個網絡中的歷史人文,以及通過這個網絡流動著的文明。
茶馬古道的黃金時代,發(fā)揮著的主要是茶馬運輸功能,也就是茶馬古道真正活著的時代。那個時代,是傳統普洱茶興盛的時代。20世紀90年代后期興起的現代普洱茶,產量和運輸交易量早已超過了傳統普洱茶時代的千百倍,但運輸途徑早已現代化,與茶馬古道已經沒有多少關系了。但這并不能湮沒茶馬古道現在存在的價值。如今當我們重新去審視茶馬古道,就會發(fā)現盡管在許多地方古道已經難覓芳蹤,卻依然鮮活地存活著。不只存活于記憶里,書本上,還存活于我們的生活中,文化里。
南方絲綢之路:亞洲大陸的第一條國際大通道
在人煙稀少的公元前,我們很難臆想一條路需要多少年的時光才能形成。但至少在2200年前,川滇一帶就出現了一條從成都出發(fā),穿越重重高山,橫跨岷江、金沙江、瀾滄江、怒江后經騰沖直抵緬甸、印度的國際大通道——蜀身(yuān)毒道。這條比絲綢之路更早橫亙于亞洲大陸的“國際大通道”,早期是如何開通的已經無從考證。據英國人哈維《緬甸史》、霍爾《東南亞史》等著作,公元前2世紀前,中國的絲綢就從緬甸經印度到達阿富汗,甚至遠及歐洲。蜀身毒道是從成都出發(fā),分南、西兩路進入云南的。南道分岷江道、五尺道兩段,岷江道由成都沿岷江南下至宜賓,是由李冰燒崖劈山修筑出來的。五尺道則是由秦朝將領常頞修筑,從宜賓出發(fā),經豆沙關進入云南的鹽津、大關、昭通后,又出云南進入貴州的畢節(jié)、威寧,然后經可渡關驛再次進入云南宣威、曲靖。常頞開通的五尺道,多數地方是對蜀身毒道的僰道(古縣名,治所在今四川宜賓縣西南安邊鎮(zhèn))至味縣(古縣名,治所在今云南曲靖三岔一帶)段的拓寬、修整。也就是說,常頞修建的五尺道,實際上只到曲靖一帶,我們現在說的五尺道應當是后人按五尺道的標準不斷修整拓建的。這條道從曲靖繼續(xù)向前,經昆明過楚雄后,最終抵達祥云的云南驛。
西道為牦牛道,是西漢建元六年(公元前135年),司馬相如沿先秦時期的古牦牛羌部南下故道修筑而成,所以又稱靈關道,唐時稱清溪關路。從成都出發(fā)經邛崍、蘆山、雅安、漢源、瀘沽、西昌、鹽源、攀枝花進入云南,經永仁、大姚抵達云南驛。
南、西兩路在祥云縣的云南驛匯合后,經南澗抵達大理,然后經漾濞至永平過瀾滄江的蘭津古渡進入保山。這段古道因橫越永平境內的博南山,被稱為博南道。過瀾滄江后是貫穿保山全境的永昌道,出保山后取道三路進入騰沖,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翻越高黎貢山的南齋公房古道,現被眾多戶外愛好者、旅游者所擁躉。
從騰沖到緬甸(撣國)的線路,資料顯示多達27條,主要的有騰西北線、騰北線、騰西南線。騰西北線自騰沖縣城經古永、牛圈河從現在的友誼關進入緬甸后,經甘稗地、俄穹、昔董壩、大灣子、瓦宋抵達密支那,計105公里入緬,250公里到達緬甸密支那,經9個馬站,需時8天。騰北線自縣城經固東、小辛街、茶山河、大竹壩、平河、片馬,行205公里后抵達緬甸拖角,再從拖角西南行215公里可達密支那。騰西北線、騰北線在密支那匯合后,延伸至印度的雷多(列多)。騰西南線從騰沖、梁河、盈江到緬甸八莫,計255公里到達八莫,經7個馬站,需時7天。從八莫可順江南行或陸路通緬甸各地,可達泰國和東南亞各國。
南方絲綢之路從騰沖至印度,主要指騰西北線和騰北線,這是古代內地到達印度最近的路線。從騰沖算起至印度雷多約為680公里,需時20天左右。從古至今,無論是巨商大賈還是行商小販,無不風餐露宿地常年奔波于這條彎曲、崎嶇、坷坎、難行的商道上,溝通中國與東南亞、南亞各國貿易往來,帶來了沿線繁榮和文化發(fā)展。
本文節(jié)選自
《茶馬古道的生命力》
作者丨段兆順
原文刊載《普洱》雜志
如有侵權 請聯系刪除